本報記者冉學東 見習記者 付樂 北京報道
近日,河南中原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:中原消費金融)上半年成績單出爐。截至2021年6月30日,中原消費金融上半年放款突破1158.85萬筆,實現營業收入為人民幣15.63億元,新增客戶數241.39萬。其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為21.09億元,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已經接近去年全年,預計今年下半年業績依然會穩步增長。
對于消費金融公司來說,擁有多元化低成本的資金來源,成為影響消費金融公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競爭力。ABS作為有效融資手段,當下受到了消費金融機構的廣泛認可。
由于消費金融ABS的發行對企業在發行資格、放款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要求,因此,其ABS產品不僅有助于管控行業風險,而且視為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參與資本市場的重要節點。中原消費金融于今年初獲得資產證券化業務資格,其融資渠道得到了進一步拓寬。
放款金額和筆數雙增長
今年上半年,中原消費金融實現營業收入15.63億元,放款突破1158.85萬筆,實現了消費貸放款金額和放款筆數的雙增長,累計放款突破4322.37萬筆。
截至2021年6月30日,中原消費金融累計放款金額為人民幣1,351.55億元,貸款余額為人民幣236.14億元,較年初新增貸款余額為人民幣43.14億元。
報告期內,新增客戶數241.39萬戶,累計為1333.17萬客戶提供消費金融服務。
單從營收來看,近兩年中原消費金融營收增幅較大,2019年營收突破10億元,同比增長134%。2020年,實現營業收入為21.09億元,較上年增長78.87%。
成立不到五年,中原消費金融便已經跨入中腰部消金公司行列。
從腰部企業的情況來看,中原、杭銀、長銀五八、陜西長銀、海爾消費金融實力較為靠前。與頭部消金公司的分化明顯不同,腰部消金公司尚未出現“一枝獨秀”的景象,整體競爭態勢呈現出你追我趕、百花齊放的局面。
其中,注冊資本是消費金融公司擴張資產規模,利用杠桿優勢的關鍵指標。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表示:“注冊資本從側面展現了公司實力,有助于提升消金公司經營穩健性,抗風險能力和市場信用。”
以注冊資本為樣本,當下,中腰部企業已經呈現出差距。杭銀消費金融注冊資本25.61億、中原消費金融20億、陜西長銀消費金融10.5億、海爾消費金融10億、長銀五八消費金融9億。
不難看出,中原消費金融和杭銀消費金融的注冊資本具備一定競爭優勢。
2021年上半年,中原消費金融對自身產品進行了更新迭代。今年2月底,該平臺就推出了“7天無理由還款”服務。近日,中原消費金融聯合餓了么推出借款產品“餓用金”。此外,該平臺還推出柚卡APP、永享貸小程序、中原消費金融APP等產品。
消費金融公司雖然可以發放公眾消費貸款,但卻沒法吸收公眾存款。受杠桿率限制,擁有多元化低成本的資金來源,成為影響消費金融公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競爭力。
今年上半年初,中原消費金融獲批資產證券化業務資格,成為年內首家、全國第14家獲批信貸資產證券化(ABS)資格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。
該資格的取得,意味著中原消費金融在拓寬融資渠道方面取得新突破,一方面可以解決公司資金問題,降低融資成本。另一方面可以優化資產結構,提高公司流動資產的比例,以滿足消費金融公司的融資需求。
據悉,發行ABS存在一定門檻。根據監管要求,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得發行ABS需要銀保監部門批準,最基本的要求是需滿足最低3年經營期限,同時還有公司評級、資產質量、機構認可度等諸多要求。
中原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表示:“下一步將推動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籌備工作,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。”
首創“貸款冷靜期”
長期以來,借貸業務的過度營銷、誘導性廣告等讓不少自制力差、對誘惑缺乏抵抗的年輕人陷入無法償債的困局。
中原消費金融在今年年初推出“貸款冷靜期”服務,首次借款用戶可享“7天無理由還款”權益,用戶在首次借款的前7天內提前還款,不收取任何費用。
中原消費金融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:“‘7天無理由還款’雖然可能需要企業犧牲短時間內的利潤,但是能夠積累更加優質的客戶,打磨服務與商業模式,使企業能夠在更長周期里有所收獲。”
截至目前,中原消費金融共為超過140萬用戶提供了“7天無理由還款”服務,共有32000多名用戶使用了該權益。
周茂華表示:“作為市場主體的創新舉措,‘貸款冷靜期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,而不是不加節制的放貸。一方面避免了爛賬的出現,另一方面,也有助于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,減少因沖動消費而導致過度負債問題。從營銷角度看,這個創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公司贏得市場口碑。”
據了解,剛步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、年輕家庭等群體有不少還是“信用白戶”。由于他們信用記錄相對較少,金融機構很難做出判斷是否能夠為其提供金融服務。
此外,消費金融的客群主要是年輕群體,他們出于對新鮮事物的追求,更容易沖動消費。七天的冷靜期就相當于一個“緩沖帶”,讓消費者“先試后買”,鼓勵用戶適度消費。
近年來,年輕人成為了網貸消費的主力軍。數據分析機構尼爾森發布的《中國年輕人消費狀況報告》顯示,86.6%的年輕人都在使用信貸產品,年輕人平均債務收入比為41.75%,只有13.4%的年輕人零負債。
借錢的人數多了,門檻低了,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要面臨還款壓力。有人“拆東墻補西墻”,更有甚者陷入了“套路貸”的泥潭。
以提高貸款門檻來降低風險,對于規范行業發展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,引導“理性消費”勢在必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