業主們拿到的房地產抵押狀況信息復印件
精明的溫州房產投資客,這次似乎栽了個跟頭。
栽跟頭并不是投資失策——用他們的話來說,是被開發商“暗算”了。
六七年前,300多名溫州業主買下了上海滬松五金建材市場的500多套房子,但至今還沒有拿到房產證。
業主們通過調查,他們的這些房子已在3年前,被開發商辦理了“一幢一證”的手續。房子還被開發商拿到銀行,做了抵押貸款。
“這可是我們的房子啊。”讓業主們擔心的是,一旦開發商資金出了問題,房子作為抵押物被查封,他們的房子就打水漂了。
這事怎么解決?目前,他們已成立維權小組,且部分人昨天也已趕赴上海。通訊員 胡建國 杜一川 記者 葉建良
業主們本該在4年前拿到房產證
滬松五金建材市場,位于上海松江區北松公路6700號。
開發公司為上海京都置業有限公司——公開資料顯示,其注冊資金為6000萬元。
更多溫州買房者,當時是通過這家公司在溫州的辦事處買的房子,甚至連房子在上海哪里,他們一開始都沒有實地去看過。
那是2003年的事,公司以聯建的方式在溫州進行展銷。當時的名稱還不叫滬松五金建材市場,叫上海國際五金電器城。
買房子的人,是因為看到那里有升值空間,才分幾次付錢買房子的。房子2005年竣工,一樓為43.75平方米的商鋪,樓上100至150平方米不等的面積,作為住宅或倉庫使用。
業主們說,房子竣工后,他們便把房子出租給了上海另一家公司,委托其轉租給經營戶等人,租期5年。
這些年,大家的租金倒還能正常收到,但房產證卻一直沒有音訊——根據合同,只要業主材料提供全(2005年的《房屋交接書》上面寫著:相關手續已辦理,資料已遞交),2006年便可拿到房產證。
昨天,多名業主說,這些年,他們一直在問開發商什么時候能拿房產證,對方老是說快了快了,“可就是見不到拿證的那一天。”
其實證早已辦出,還拿去抵押了?
幾個月前,業主們再也坐不住了。
他們通過多個渠道打聽發現,他們買的房子中有10多幢房子,早就辦下來了,只是一幢一證,并非一戶一
證。但當初的房屋聯建合同上是這樣約定的:“產權為完全產權,一戶一證,可自由轉讓。”
一幢一證的說法,最終也得到了上海房管部門證實。
這些產權證現在在哪里?從當地房管部門拿到的一份《房地產抵押狀況信息》,更是讓大家大吃一驚。
《信息》顯示,松江區北松公路6700號的17幢房子,已于2009年11月4日向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松江支行抵押貸款,貸款額度6000萬元。該銀行放貸的期限是2009月10月9日至2014年10月8日。
昨天,已趕赴上海的業主鄭先生說,他們是在今年5月得知這個內情的,且把事實情況通知了這家銀行。
事后,部分業主也和開發商交涉過,但對方說,愿意以原價回購房子。
這一解決方法,沒有一個業主會答應——畢竟那里的房價已從原來的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,漲到了現在的1萬元左右。
進展
銀行請業主們去上海
不過,從現在的情況看,銀行貌似也是受害者——記者昨天登陸上海透明售房網,也未找到有關這處房產的登記信息。
鄭先生等人這次去上海,是銀行讓他們去的。
他們得到了銀行方面的反饋,大意是,感謝業主們將實情告知了銀行,另外銀行已采取措施讓開發商將貸款提前還清。
鄭先生聽銀行說,目前開發商已還掉了520萬元,剩余的款項,對方將在明年底前分幾批償還。
不過,開發商這么做,業主們并不認可。畢竟還款的時間拖得越長,業主們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。
但至于當初為啥會放貸?昨天,銀行方面也未做出回應。
開發商始終沒有回應
前天,業主們將情況向媒體曝光后,溫州都市報記者曾趕到這家公司的溫州辦事處。
那里僅有的兩名工作人員說,這事發生在上海,“你們還是找我們老板吧。”
業主們說,這家公司老板姓陳,還是瑞安人,“這回被老鄉害苦了。”
陳老板的電話,業主和這兩名工作人員提供的號碼一致。昨天,快報記者也曾嘗試與他取得溝通,第一次撥打接通,但對方未說一句話便將電話掛斷了。隨后,再數次撥打,均被掐掉,后來甚至還直接關機了。
給他發去手機短信,同樣石沉大海——截至昨晚10點,仍未見回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