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行工作人員向企業負責人介紹純數據授信產品。
編者按
作為繼土地、勞動力、管理、技術、資本等之后的生產要素新形態,數據要素正成為優化生產資源高效配置、創造數字經濟生產力、探索構建數字經濟新型生產關系的新基因。特別是“數據二十條”發布后,數據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已步入深水區,在此背景下,寧波如何破題?今起,寧波日報報網端將聯合推出“‘數實融合’新解法”系列報道,一同探索數據要素推動寧波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的新故事、新解法。
一面是部分個人、小微企業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時,面臨提交材料多、手續環節多、申請辦理時間長、需要抵押等問題。
一面是金融機構難以獲取個人、小微企業的公共數據,無法全面分析用戶信用資質,構建以數據為中心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。
如何在化解供需矛盾的同時,進一步防范金融風險?在寧波,“甬易貸”正嘗試通過公共數據的市場化開發利用,開啟個人、小微企業純數據授信新模式。
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供需雙方相關信息不匹配是造成個人、小微企業貸款難,金融機構不敢貸的主要原因。”“甬易貸”項目經理、數字寧波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經理忻犁說,通過市、區兩級搭建的公共數據平臺,“甬易貸”一頭連著人社、住建、公安、稅務等部門的個人數據,一頭連著銀行的存貸款數據,通過打破各部門、各機構的數據壁壘,讓數據真正發揮應有的價值。
能夠打破數據壁壘,得益于寧波公共數據的匯集、共享、開放與應用。這是“甬易貸”能夠開啟純信用、全線上貸款模式的關鍵一步。相比于傳統模式,個人、小微企業只能在線上申請,與線下辦理不同,“甬易貸”的整體授信測算、放貸都不需要個人、小微企業提交任何資產證明與材料,數據流轉就能全部搞定,即申請即發放,辦理更加便捷。
市民陳師傅因家中裝修想要貸款,但由于沒有公積金,嘗試了幾家銀行貸款,均以失敗告終。鎮海農商行了解陳師傅的需求后,便向其推薦了“甬易貸”厚德新市民貸產品。
在實際操作中,“甬易貸”通過更多維、豐富的評價指標對用戶進行綜合分析后,便會通過“浙里辦”秒出額度,隨后轉接豐收互聯APP生成合同。不久后,陳師傅便收到了一筆3萬元的貸款。
“原先市民申請貸款,需要提交個人基礎信息、資質證明等多份紙質材料,從申請到辦理,可能需要3個工作日。”鎮海農商行相關負責人說,這也是眾多銀行難以推廣純信用貸款的主要原因。
而現在,“甬易貸”的出現,讓市民可以借助平臺優勢,找到更加貼合自身需求的產品。銀行也可以通過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的聯合計算,解決其無法獲取公共數據作為授信支撐的問題。
與此同時,通過數據沙箱模式,“甬易貸”的相關數據只能通過模型結果形式對外輸出,而且在使用前還需經過市民的在線授權,進一步確保數據的安全性。“簡單來說,你可以把數據平臺比作廚房、數據比作菜,相關機構通過廚房可以做菜,但無法將菜端出廚房。”忻犁說,數據沙箱模式確保“甬易貸”在數據加工的過程中,可用不可見。
據初步統計,自去年推出以來,“甬易貸”已與建設銀行、渤海銀行、鎮海農商行等20余家銀行開展對接合作,并通過對社保繳納、公積金、不動產登記、學歷、行政處罰、企業納稅、失信被執行人等17類數據進行分析建模,形成了個人授信額度、個人風控、企業授信額度、企業風控4個數據模型,進一步提高了銀行的風控能力。
目前,在浙里辦APP上線的“甬易貸”,累計登錄人次已超過10萬。其中,作為首個入駐服務產品,鎮海農商行的“厚德藍領貸”,運用純線上小額信用貸款,已授信超過4000萬元。
按照計劃,下一步,“甬易貸”將繼續擴大影響面,通過接入更多的金融產品,為市民提供更為優質、快捷的金融服務。與此同時,“甬易貸”將不斷迭代優化授信、風控模型,積累更多數據,進一步提高授信準確率與風控精確度,讓純數據授信更多地解決小微企業的貸款難題。 殷聰 文/圖